什么是“吃讲茶”?

发布时间:2019-03-04   查看次数:4354 次

Sayings:


你知道“吃讲茶”是什么意思吗?


在过去的成都,人们相互间有了冲突,一般不是上法庭,而是到茶馆,找当地德高望重之人评理和调解,最后由理屈一方结付茶资,认错道歉。这就是“吃讲茶”,也称“茶馆讲理”。



所谓“一张桌子四只脚,说得脱来走得脱”。如果双方各有不是,则各付一半茶钱;如是一方理亏,则要认输赔礼,包付茶钱。


这样说来太抽象,接下来,就让天府龙芽来为你介绍下“吃讲茶”这一成都特色茶馆文化吧。


在茶馆“吃讲茶”,为的是公正公开


作家沙汀的代表作《在其香居茶馆里》,描述了一个在茶馆里吃讲茶的故事。



小说中的双方,一个叫方治国,是联保主任,相当于以后的乡长。一个叫幺吵吵,是地方的土豪。他们发生了纠纷,然后邀请了一个叫新老爷的人来主持公道。当事人算是地方豪强了,有了纠纷还得用“吃讲茶”的形式来解决,足以看出“吃讲茶”在旧时的影响力。


在旧成都,茶馆就是江湖。为了保证裁决的公信力,“吃讲茶”活动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茶馆作为阵地。



茶馆作为公共场所,整个吃讲茶的过程都是在公众监视下进行的。在众目睽睽下,调解人必须尽量主持公正,要不然以后传出去,坏的是自己的名声。


所以大多数时候,“吃讲茶”给出的处理结果都是较为公正的。有一些好热闹的人,一听到有茶馆要“吃讲茶”,赶忙去占个好位置,他们可不是单纯为了当见证者,而是为了前排“吃瓜”呀。


不是所有“吃讲茶”,都有一个happy ending


虽然“吃讲茶”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习俗,但它也没有能力妥善地处理好各种纠纷,所以当谈判破裂时,茶馆可能就会一不小心成了战场,最终还是需要警察出面摆平。


1948年8月,纸烟商人徐某向同业张某订购了一箱火柴,但是由于运输问题,张某没能按时出货,结果就造成了纠纷。他们于是相约在茝泉街的东亚茶社“吃讲茶”,然而争执最后演变成打架,警察逮捕了若干参与者。



1946年7月悦来剧团与永乐剧团的伶人(演员)因纠纷在茶馆“吃讲茶”,讲理过程中悦来的武生(可以理解为武术演员),觉得对方讲理时言语不检点不文明,于是争执不下。


由于双方都是武生,于是直接在茶馆拍起了动作片(打起来了)。“一时桌椅齐飞,打烂茶碗无数,满座茶客均惊”。茶园经理拼了老命想要制止,然而并没有什么用。最后肇事者们被送往警察局,接受法律的制裁。


除了四川,这些地方也“吃讲茶”


袍哥文化同样盛行的重庆,曾经也有“吃讲茶”的习俗。但重庆的吃讲茶与成都稍有不同。重庆档案馆资料介绍,吃讲茶,本是民国时期重庆袍哥一种先礼后兵的仪式,袍哥们通过茶碗的摆放、喝茶顺序、茶诗等作为暗号,辨别谈判对象的意图。



但在袍哥队伍日渐壮大后,鱼龙混杂,这类难学难记的老传统便逐渐荒废了。没想最后却被相对更“文雅”的女袍哥们(没错,在重庆甚至有过女袍哥)给拾掇起来,发扬光大,并发展出不同茶阵的不同用途。女袍哥们用得最多的是“织女茶阵”。这是她们用于结拜的阵式。


而在千里之外的江南、汉口等地区,同样也有吃讲茶的习俗。



在不同的地区,茶馆却衍生出了相同的作用,也许这就是茶馆的使命吧。


“吃讲茶”,也是“和事茶”


“吃讲茶”,其实表达的是人们想要和解的意愿。


一般来说,吃讲茶的都是乡里乡亲,平日里低头不见抬头见,即使有了纠纷,也不希望因此而结下梁子。



吃讲茶,其实也可以理解为“和事茶”,是为了将矛盾用较为缓和的方式来处理,从而维护整体的和谐。


吃讲茶中的“理”,既是公众舆论所向,也是民间最淳朴的是非观,所以大多数时候都能服人。


以理服人的文化传承可谓是代代相传。随着时代的进步,这种以中间人判断是非曲直的调解方式有了新的形式。“闲鱼小法庭”就是个很好的例子。



部分信息来源:

《吃讲茶:成都茶馆、袍哥与地方政治空间》王笛

《茶馆:成都的公共生活与微观世界(1900-1950)》王笛






返回顶部